苏联解体后,急切学习西方的俄罗斯是怎么被坑惨的?如今很难复兴
(资料图片)
二战结束后不久,美国与苏联开始争夺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,随着两国争霸的日益频繁,到了后期,各自内部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,其中尤以苏联为盛。苏联末期国内通货膨胀十分严重,上层阶级占据大批社会资源,阶级矛盾不断。
1991年,苏联正式解体,俄罗斯联邦成为独立国家。与其他“兄弟”们相比,俄罗斯块头最大,拥有1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身体素质也最好,继承了苏联辉煌的军事遗产。话虽如此,可当时的俄罗斯同样也继承了苏联的后遗症:外交上面临困难,经济上也还有一万亿卢布内债以及一千两百亿美元的外债,国内大小企业几乎瘫痪,国民们过着入不敷出的艰难生活。
联系当时背景,早先的玻利维亚也有很严重的经济危机,前者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吓人的24000%,后经美国专家一剂灵药,起死回生。所以在面临巨大财政困难时,当时的俄罗斯高层也将目光开始投向西方。很快,西方的专家就为俄罗斯想出了“绝妙”的对策。
首先是放开物价,1992年1月2日,俄罗斯政府决定大规模调低商品价格,当时面包的价格仅为之前的十分之一,同时政府也下调了生产资料80%的价格。这种惊人的措施使得俄罗斯通货膨胀问题明显好转,之前大街上随处可见手握票据购买商品的俄罗斯人,在该项政策实施后商店内物品琳琅满目,想买就买。
好景当然不长,仅三个月的工夫,商店内的物价就开始猛涨,比上年年末还要高出6.5倍。此时的俄罗斯政府又想干预,试图通过降低国营商店物价满足市民要求。各位想想,其他地方的东西贵的离谱唯有国营店便宜,肯定有很多人买,这样就开始出现黑心商人,这些人早早就开始排队,大肆低价收购国营商品,而后转手高价卖出,市场彻底乱了。
早先俄罗斯在西方专家的建议下将石油,工业原料等物资大规模降价,企业一夜回暖,然而之后还是和群众一样面对价格猛涨问题,原材料批发价增长14倍,愿意买的也不用出来做生意了。
一时不知所措的政府开始增税,进一步刺激了经济问题。1992年俄罗斯国内增发1.8万亿卢布,是上年的20倍,可见,自当时开始,俄罗斯就已有一蹶不振的趋势。万般无奈的叶利钦又将目光投向西方,欧美许多国家表示愿意为俄罗斯资助帮助解决困难,然而没有一个国家履行诺言。
到了今天,俄罗斯的经济问题也未见明显好转,前几年西方一直对俄罗斯进行制裁,看样子要想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标签: